原文轉錄自癮科技http://chinese.engadget.com/
癮科學:通往反物質能量的一小步
文章分類: 特輯專欄
為什麼反物質這麼難搞定?這主要來自於反物質最著名的特性:當反物質接觸到物質時,兩者會互相抵消而「湮滅」(我總覺得這個描述會產生誤解,畢竟東西不是就消失了,而是轉換成了另一種形式),並產生大量的能量。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正與反物質有關,即大霹靂的發生應當對物質和反物質是一視同仁的,為什麼最後物質比反物質多了那麼一點點(大約每十億顆多一顆),以至於當所有的物質和反物質都湮滅後,還有這麼一點點額外的物質留了下來,形成星系、星球、行星、你我?
不,這張圖和反物質一點關系也沒有。我只是找了一張看起來很厲害的圖而已。
Discovery 看多了之後想像中的正子 右:科學家實際看到的正子
基於同樣的原理,科學家在高能粒子碰撞實驗中,三不五時地就會製造一些反物質出來,但是都馬上就被周遭的物質消滅了,很難能夠留得下來。在所有的反物質中,正子(即反電子)似乎是自然界最容易產生的一種,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反物質,在 1932 年被 Carl D. Anderson 所發現,也為 Carl 贏得了 1936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正子也是目前最容易人工生成的反物質之一,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開發的新技術可以一次生產上千億顆的正子,而且正子在醫學和材料科學等方面已經找了到應用,可惜正子的質量太過微小,做為能源並沒有什麼實用上的意義。
正子的下一步,就是反質子和反中子。反質子在 1955 年由 Emilio Segre 和 Owen Chamberlain 所發現(也為他們贏得了 1959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反中子則是由 Bruce Cork 於 1956 年發現,晚反質子一年。有了反質子和正子,結合兩者的反氫原子應該相當容易吧?一點也不。這主要還是能量的問題,要讓正子乖乖的進入反質子的「軌道」,兩 者都必需要「降溫」(減少動能)到一定的程度,否則就算在很短的時間內能確定反氫原子的存在,正子和反質也會馬上分離。第一批實驗確定的反氫原子要等到 1995 年,才由 CERN 的科學家所製造出來了約 100 顆反氫原子,只是當時的能量還是太高了,並不適合拿來研究用。
接續的研究(稱為 ATRAP 和 ATHENA)主要是利用在 1999 年 CERN 啟用的一個稱為「反質子減速器」的裝置,將反質子所帶的能量從 3.5GeV 降到 5.3MeV,再用電子電漿進一步冷卻到 100 meV。方法是沒有問題,可是過程中只有 1/1000 的反質子能留存下來,相當的沒有效率。不過即使如此,到了 2002 年時,設備每秒已經可以生產約 100 顆反氫原子,而到了 2004 年時已經用這個方法生產了上百萬顆的反氫原子。但是,科學家明知道生產了這麼多出來,但卻幾乎沒辦法對它們做任何的實驗或觀察,因為正子和反質子各帶正電荷和負電荷,可以用磁場將它們困住,但一旦結合成了反氫原子之後,電中性的反氫原子便不再受磁場的束縛,會直接撞到實驗設備的內壁而湮滅。
氫與反氫 -- 兩者構造相似,但電荷相反。反氫的原子核帶負電,而正子帶正電。
這次的突破就在這裡。由 ATHENA 的成員改組而成的 ALPHA 小組,成功地將反氫原子所帶的能量降到能夠困住的程度。雖然量不大,而且時間還是很短,但是以粒子物理學的角度來說,0.17 秒已經長到可以做很多相關實驗,來了解反氫原子的一些特性了。一旦我們對反氫原子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對於其製備、保存及應用,應該都會有更長足的進展吧! 只是目前來說反質子的產量實在是非常地低,CERN 估計當所有現行的設備都能全速運轉時,每分鐘約能生成 107 個反質子 -- 聽起來很多,但就算這 些反質子能全部變成反氫原子,也要 1000 億年才能生產 1g 的反氫。
用反物質做燃料最大的優勢,就是 100% 的質能轉換效率... 和漂亮的圖 XD
所以反物質的世界離我們還有蠻遠的一段距離。現行的估計,每克正子大約要花 2.5 億美元,每克反氫更要 62.5 兆美元的天價。但這主要還是因為人類還沒有開發出適合生產的裝備來。如果 ALPHA 小組的研究結果能導向更簡易的反物質生產方式的話,這可就是通往反物質能量的一大步了呢!
[Wikipedia: 反物質、正子、反質子、反氫]
@ Nov 25th 2010 11:18PM
>用反物質做燃料最大的優勢,就是 100% 的質能轉換效率...
...然後繼續拿來燒水推渦輪發電?
這是我對人類科技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一點,為什麼核能用了半個世紀,我們到現在還是要把巨大的能量拿去燒水呢...
...然後繼續拿來燒水推渦輪發電?
這是我對人類科技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一點,為什麼核能用了半個世紀,我們到現在還是要把巨大的能量拿去燒水呢...
@ Nov 26th 2010 12:23AM
燒水是產生蒸氣來推動渦輪, 渦輪帶動發電機旋轉, 靠電磁效應產生電力, 因為目前的科技沒辦法很有效率的將能量直接轉換成電能. 除了太陽能以外, 核能、火力、風力、水力、潮汐等發電方式都是要靠渦輪旋轉的, 而除了風力靠風直接推動以外, 其他都是靠水或是蒸氣來推動.
為什麼要轉換成電能? 因為目前唯一只有電能的形式, 才能穩定的將能量輸送到遠方, 所以縱使很沒效率, 還是要靠燒水來發電的. 除非哪一天能有新的能源產生與傳送方式被發明出來吧!
為什麼要轉換成電能? 因為目前唯一只有電能的形式, 才能穩定的將能量輸送到遠方, 所以縱使很沒效率, 還是要靠燒水來發電的. 除非哪一天能有新的能源產生與傳送方式被發明出來吧!
@ Nov 26th 2010 1:24AM
非常精準的發現了反物質能量的應用困難點,給你個讚!
最主要的麻煩,是正反物質湮滅反應的主要生成物是伽瑪射線,而目前的技術並不能有效地將伽瑪射線轉換出來,成為我們一般能應用的能量形式。最終恐怕還是要靠某種能吸收伽瑪射線的液體(不一定是水)來把能量轉換成熱,再設法用這個熱能來發電。人類目前的能力就到這樣為止啊…
如果能發現一種將高能光子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物質(ie 超級版的太陽能板),那一定是一大發現 -- 輻射護盾還兼發電呢 XD
最主要的麻煩,是正反物質湮滅反應的主要生成物是伽瑪射線,而目前的技術並不能有效地將伽瑪射線轉換出來,成為我們一般能應用的能量形式。最終恐怕還是要靠某種能吸收伽瑪射線的液體(不一定是水)來把能量轉換成熱,再設法用這個熱能來發電。人類目前的能力就到這樣為止啊…
如果能發現一種將高能光子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物質(ie 超級版的太陽能板),那一定是一大發現 -- 輻射護盾還兼發電呢 XD
@ Nov 26th 2010 5:48AM
說電容易輸送、儲存其實也只是相對的說法而已,現在我們還不是一大堆東西都需要重新發電(氫氣車之類的)、還原(電池),結果還是很沒效率...
--
不過,「燃燒汽油→推發電機→推電動機→推輪子」的過程比「燃燒汽油→推變速齒輪→推輪子」來得有效率,這點還真的是嚇煞我也
--
不過,「燃燒汽油→推發電機→推電動機→推輪子」的過程比「燃燒汽油→推變速齒輪→推輪子」來得有效率,這點還真的是嚇煞我也
@ Nov 26th 2010 7:37AM
@Applepig
混合動力汽車比普通汽車有效率的原因(至少序列型混合動力是這樣),是因為引擎可以在最有效率的區間運轉。在真實世界的汽車裡,引擎的最有效率區間(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約是在 80km/h 到 100km/h 的公路速度,因此大部份市區開車的情況都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如果是混合動力車的話,引擎每次發動都可以獨立於傳動系統,保持在最有效率的運轉區間,因此會比單純的汽油引擎車高效。
混合動力汽車比普通汽車有效率的原因(至少序列型混合動力是這樣),是因為引擎可以在最有效率的區間運轉。在真實世界的汽車裡,引擎的最有效率區間(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約是在 80km/h 到 100km/h 的公路速度,因此大部份市區開車的情況都是非常沒有效率的。如果是混合動力車的話,引擎每次發動都可以獨立於傳動系統,保持在最有效率的運轉區間,因此會比單純的汽油引擎車高效。
@ Nov 26th 2010 1:16AM
能量本身不是一種存在,而是要靠一個載體來表現。在正子-電子湮滅的反應中,低能量的碰撞會產生兩個光子,將能量攜帶出來(過程會符合質能互換、能量守恆、角動量守恆),表現的形式是伽瑪射線。但是高能光子不是電子-正子湮滅反應的唯一生成品,在高能量的情況下,還有許多種其他的粒子有可能被生成,例如 W 和 Z 玻色子等。因此它既不是「湮滅」(感覺好像東西就不見了),也不是某種固定的產物。
@ Nov 26th 2010 7:06PM
有名的E=mc^2,就是說能量可以換成質量,質量也可以換成能量。所以只要產生的能量高於某粒子的兩倍質量,那就有「可能」被成對產生出來粒子與反粒子。(量子力學的機率與不確定性)光子本身也是自己的反粒子,自然有可能產生。所以日本的Belle實驗,用電子與正子(反電子)對撞,產生B介子研究反物質消失的原因。(台大曾發在「自然」期刊論文關於CP不守恆,還有老丁的AMS實驗要在太空中找反物質)米國費米實驗室用正反質子對撞,找到了頂夸克。
基本上,要用反物質來作為能量的來源,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反電子與反質子的產生方式都是,把電子或質子加速打到靶上,有一定的機率會產生一個粒子與反粒子對,然後再把反粒子用電場與磁場導出來。每個過程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所以真正能拿到的反粒子其實非常稀少。再來才是考慮冷卻與儲存的問題。高能粒子可以輕易通過原子的間隙,而電中性的反物質則無法由電磁場陷阱來束縛住。這都有待大家的努力了。
歡迎大家有空到CERN來玩。 http://visits.web.cern.ch/visits (請至少半年前預約)
基本上,要用反物質來作為能量的來源,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反電子與反質子的產生方式都是,把電子或質子加速打到靶上,有一定的機率會產生一個粒子與反粒子對,然後再把反粒子用電場與磁場導出來。每個過程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所以真正能拿到的反粒子其實非常稀少。再來才是考慮冷卻與儲存的問題。高能粒子可以輕易通過原子的間隙,而電中性的反物質則無法由電磁場陷阱來束縛住。這都有待大家的努力了。
歡迎大家有空到CERN來玩。 http://visits.web.cern.ch/visits (請至少半年前預約)
@ Nov 25th 2010 11:39PM
好文 而且圖好酷
CERN Rap裡面也有提到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50ZssEojtM
還有 不燒錢怎麼會進步呢
只要大部分的不要都燒給那些政客或是貪污的都嘛卡好
CERN Rap裡面也有提到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50ZssEojtM
還有 不燒錢怎麼會進步呢
只要大部分的不要都燒給那些政客或是貪污的都嘛卡好
@ Nov 25th 2010 11:47PM
之前看霍金教授講解的時候,有點想問的是,大爆炸後能量冷卻使粒子成形,然後粒子分正物質與反物質,正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會互相湮滅成能量......那在那個當時湮滅後的能量是不會會再凝結回物質粒子?於是在對消滅→凝結→對消滅→凝結...的過程裡,偶然間多了一兩顆的正物質粒子就順勢變得越來越多?(或著說勝者為正敗者為反,留下來構成了我們的物質當然會被我們叫正物質)
如果我錯了還請見諒,我想99.999%我是錯的...(_ _;)
如果我錯了還請見諒,我想99.999%我是錯的...(_ _;)
@ Nov 27th 2010 5:37AM
其實說得很正確,問題就出在正反物質的性質,除了電性相反之外應該完全相同。不應該會有多出來的一兩個這種情況。目前的研究是發現,衰變過程中正反粒子真的會差一點點(一樣是機率),但這個差距目前還不足以解釋我們所看到只有物質的世界。
誰正誰反,當然是人訂出來的!自然界中穩定存在的,就稱為正啊。
誰正誰反,當然是人訂出來的!自然界中穩定存在的,就稱為正啊。
@ Nov 26th 2010 1:38AM
每克正子大約要花 2.5 億美元,每克反氫更要 62.5 兆美元的天價
趕快拿去做成什麼手機還是平板然後賣給有錢人吧,這比什麼整台純金真鑽的機器更貴上許多倍了XDD
[我的手機搭載了0.03克的正子]
[我的比較貴,有0.0017克反氫]
(核爆誤+默
趕快拿去做成什麼手機還是平板然後賣給有錢人吧,這比什麼整台純金真鑽的機器更貴上許多倍了XDD
[我的手機搭載了0.03克的正子]
[我的比較貴,有0.0017克反氫]
(核爆誤+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